风从1936来:盐池旧址的青春回响
发布时间:2025-04-30
4月29日,晨光熹微,微风中带着丝丝暖意。公司团委带领32名青年团员踏上盐池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我们的脚步,先后迈向李塬畔盐池县委机关旧址、唐平庄宁夏工委会议旧址、王到山步道,在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蓬勃间穿梭,感受着这片土地独有的魅力。
盐池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扎根的深厚土壤,是中国人民坚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当我们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激昂乐章。
车轮碾过层层梯田,沿着蜿蜒山路前行,最终抵达李塬畔盐池县委机关旧址。村支书李彦鹏带我们走进窑洞群。漫步其间,斑驳的砖墙、陈旧的农具、泛黄的残页等老物件静静陈列,这些大多是村民主动捐赠的,每一件都饱含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对革命历史的敬意。旧址已焕新颜,泥泞小道化作平整的水泥路,老磨盘成了民俗街的装饰,共产党人主题广场上,团旗与风机叶片在风中共舞。我们踏上新修的游击队小道,山风卷起碎石,小道顺着山势一直延伸至沟底。站在小道上,极目远眺,“红区”与一沟之隔的“白区”遥遥相望,历史的沧桑感与现实的使命感交织在一起,让人心潮澎湃。
李塬畔村的天空澄澈如洗,阳光为共产党人主题广场镀上一层金边。宁夏电建的32名共青团员整齐列队,胸前的团徽在风中轻颤。我们面向鲜红的团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团誓词的声音在窑洞群间回响——这是“五四”青年节前夕,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午后,我们乘车抵达唐平庄窑洞党校。在这里,唐平庄村党支部书记董国泰热情地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结合历史与纪录片,为我们系统讲解了盐池县委与回汉支队在此召开解放宁夏战略部署会议的经过,会议后回汉支队正式编入解放军序列,直接参与宁夏战役并发挥关键作用。他强调,唐平庄会议为宁夏解放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当地依托红色资源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窑洞党校整体改造。目前,13孔窑洞已改造为标准化红色教育基地,配套建设可容纳70人的红色窑洞民宿、学员食堂及多媒体教室,年均承接培训、研学等活动150余场次,年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次。
最后一程,我们的脚步停驻在何新庄村赵记湾自然村的王到山。这座海拔1860米、全长约1600米的山峰与凤凰山隔谷相望,山体虽不高,但沿途铺设的明黄色木质栈道十分醒目,牵引着游人拾级而上。山风虽大,却未影响我们前行的脚步。行至半山,植被渐密,满目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登顶后,眼前豁然开朗:东南方向,数座风机在风中规律运转,叶片转动声与风声交织成现代乡村的背景音;向北眺望,何新庄村的何家大院尽收眼底。15孔漂亮的窑洞整齐地一字排开,白色的窑洞宾馆大门在阳光的照耀下,异常显眼。砖窑展示馆、几座温室大棚、大片的杏树林、沙滩游乐场和规模养殖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片土地上,构成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繁荣与发展。
从麻黄山乡的窑洞到光伏板下的梯田,我们触摸到一场跨越近90年的接力——1936年的战火与号角,正化作2025年的春风与绿浪。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盐池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这片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迈进,成为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融合的典范。